
天津家庭教育研究会日前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妇女联合会举办了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与家庭责任学术平台。平台会上,家庭教育孩子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家庭教育不等于家庭学习
在现实日常,一些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一直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年幼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孩子的自主休闲在非常大程度上被限制了;
有些爸爸妈妈担忧学校减轻负担影响孩子升学分数,自己给孩子增负,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孩子们点点滴滴的不好的生活习惯开始形成,并在无声无息之中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
天津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说,究其缘由,一些爸爸妈妈对家庭教育的解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
孩子的学习成了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父母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和学校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类做爸爸妈妈最基本的职责,则在非常大程度上忽视了。这是爸爸妈妈角色的错位。
关颖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爸爸妈妈应当与学校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训练时间,不能加重其学习负担。
事实上,爸爸妈妈角色错位的结果是,尽管为孩子付出不少,但因为不懂教学规律,不知道教学内容与办法,总是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而越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便成了所谓强己所难。
父母打骂易催化孩子不好的心理与行为
在天津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中,有26.4%的爸爸妈妈认可孩子有错时,打他也是为了孩子好的说法,46.4%表示不太赞同但也有赞同的成分,只有27.2%明确表示非常不认可。
全国中小学生人身伤害基本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有3.6%的孩子在家常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
关颖剖析觉得,很多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不尽如人意的言行,情急之下打骂孩子,可能主观上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客观上给孩子带来的不止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一项对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在家被常常打骂的孩子,具备冷漠、暴躁、自卑等不好的性格特点最为明显;
有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强行向别人索要财物等不好的行为的比率均高于没被常常打骂的孩子。
关颖指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推行家庭暴力,就是站在保护未成年每人身权和人格尊严的立场上,对国内多少年来固有些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观念的否定,是对爸爸妈妈凭着孩子对成年人在人身和经济等方面的依靠,任意伤害孩子行为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