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写作业!”
“为何把家搞得这么乱!”
“拜托你把衣服穿正,不要歪扭扭的,你都这么大了,还是个孩子吗?”
“为何这类又写错了!”
“不要玩了,就了解每天玩!”
“不要磨磨蹭蹭的,快点!”
……
当孩子大了的时候,是否常常跟孩子如此对话?
要了解,当他们还是小孩子时,真的是如何看如何可爱。
就算是搞破坏,都感觉是一个聪明的小捣蛋。
可是,等娃大一点,譬如上了小学之后,这所有就开始变了。
有不少母亲说几乎天天都会催孩子去写作业。
催孩子睡觉,催孩子起床,催孩子外出,催孩子写作业,催孩子睡觉……
日复1日。
就没感觉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点。
真是如此的吗?
有一位母亲留言说,有一天,孩子凑到自己身边,小心翼翼地问:“母亲,我能否去同学家玩一会?”
“你作业写了吗?你同学不写作业吗?”
然后孩子就生气地站在那,也不去写。
“还不快去,快点啊!”
还有一次,孩子捉了一只螳螂回家,高兴地跟自己展示。
“母亲,快看,这是我刚刚在路上抓的,我要做成标本,你看它的这类锯齿。”
“我没时间看,你快去写作业。”
“你看一下吧!”
“我了解了,说了不看了,你不要磨蹭了,一直找理由拖延时间,不写作业。”
有一天孩子哭得非常伤心,说母亲变了。
以前一直想陪着自己去抓蚂蚁、抓蝴蝶。
会带自己去玩,也不凶。
“由于你长大了,你要学习啊!”
“难道我长大了,你就不陪我了吗?就只有不停学习你才高兴吗。”
她说听到孩子的话非常震撼,开始检讨这个问题,发现自己错过了孩子不少的好时光。
这类年,一直在逼着孩子去舍弃这类童年的宝贵时光。
要了解,一个成年人一定不会由于抓到一只螳螂而欢呼雀跃。
但孩子会,这就是孩子本来的样子。
可在成人眼里,却感觉孩子如此是不务正业——没把时间花在学习上。
不久前婶婶生日。
立刻要中考的女儿一大早就出去了。
家的老人说孩子真的不懂事,母亲过生日也出去玩,都不回家吃中饭。
还有人说,周末就外出玩,也不复习功课。
我一个人内心也是感觉她真的贪玩,假如再努力一点,可以上更好的高中啊。
到了傍晚,天都快黑时,终于回来了。
手里提着给母亲买的鞋子,还有亲手做的蛋糕。
多好的孩子。
可不知情的大人却会草率地下结论,说她贪玩,不懂事。
我也为我们的想法感到抱歉。
我跟奶奶说,要看到她的优点,多好啊,是否。
大家不要一直说孩子的缺点。
而且,不少缺点本身并非缺点,只不过大家大人不理解孩子,而产生的误会。
倘若你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
那一定是爸爸妈妈出了问题。
你会发现,大多数爸爸妈妈都有自以为是的问题。
譬如有的时候,孩子的确是拿手机在刷题。
可不知情的大人会断定孩子在玩手机。
可能他有时是在玩,但没玩的时候,你也说他玩,他一定会跟你急眼。
说你不信赖他。
所以,爸爸妈妈要克服这种自以为是。
靠什么?
靠对孩子的尊重,另外是了解孩子。
看到孩子的需要,看见孩子本心的爸爸妈妈,内心保留着童心的成人,才能更知道孩子,更好地教养孩子。
丰子恺“教养孩子,只须教他永远做孩子,即永远不使失却其孩子之心。
面对孩子的作品或者行为,为何不去赏析,不去体验,反而逼着孩子,催着他匆匆地舍弃如此的感受,而去写作业,搞学习。
难道生活的体验不是学习吗?
有不少母亲问我,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喜欢读搞笑的书,或者三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爱读电子图书,需不需要禁止。
在没亲自体验或者弄清的状况下,不要贸然禁止或者干涉孩子。
譬如孩子读的那些书,到底是什么内容,是否可以去找点时间读一读?
然后再做断定,假如里面三观不正,含有暴力或者其他不合适孩子读的内容,那一定要干涉。
不过,当你真的有耐心去读的话,有时候会发现事情并非自己想的那样。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且是不可逆的。
可以说,在童年得到的爱和尊重,是将来生活里的光
台湾散文家林海音曾说:每一个生活理上的童年终将消逝,但心灵的童年总会随着终生。
这句话十分贴切的表达了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
童年并不遥远,大家当下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就是孩子正在历程的童年。
以后,孩子会如何回味我们的童年?
是被不断地质疑、打击,还是被尊重和理解?
总是会干扰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