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孩子,正当青春期,易冲动、不听劝;
但同时,14岁又是一个可塑性最强的“造型期”。
面对这类迫切要长大、要独立的孩子,父母该如何解决呢?
01
“14岁”现象
曾有一则骇人的新闻:
14岁少年小肖在网咖暗杀了我们的爸爸。报道中写道,小肖的作业本里有一道题,“当你的爸爸妈妈错怪了你时,你会如何解决?”
他这样回答:宽容、交流、交流。
可以相信,他是一个心存善念的人,也期望自己能与爸爸妈妈交流。
但,正如新闻里描述的,当父亲把他从网咖里揪出来扇耳光时,他没说一句话。
下面,他向父亲掏出了弹簧刀……
在这起弑父的人伦惨剧中,不难注意到,这位少年正好处在14岁的年龄。
无独有偶,在最近的现代教育大讲堂中,主讲嘉宾、北京关心青少年协会副会长冉乃彦提道:
当孩子达到14岁左右的年龄时,很多父母会发现,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愈加不听话;
而且心思敏锐、脆弱,遇到事情多疑又不愿向父母倾诉,甚至学习成绩欠佳、行为习惯不好的……
02
“14岁”是个危险期
英国科学家曾进行过的一项研究证实,青少年最易出现打架、不听话、学坏的年龄是14岁。
英国研究者对9~35岁的男士参与者进行了调查记录,受试者被需要玩电脑游戏。
通过记录参与者对游戏结果的认可或者失望程度,科学家对他们每个人的情绪反应进行了剖析。
结果发现,青少年更沉迷可以让他们感到刺激的危险行为,其中14岁的少年最为突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剖析觉得:
“与儿童有所不同,青少年可以权衡自己行为的好坏利弊,但他们更关注这类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刺激,而不是安全与否。”
还有一些初中年级段的班主任教师反映,14岁左右的年龄是成长中的一个“危险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王老师是一位有着十余年初中教学经验的班主任教师,她曾针对14岁左右学生的教育问题写作过一篇论文。
王老师提到,14岁左右的学生一般存在以下六种心理特点:
◆ 第一,自我感觉“长大了”,表现自我的意识增强;
◆ 第二,不成熟,讲歪理;
◆ 第三,过于自信形成自负心理;
◆ 第四,意志薄弱,适应性差,承受重压的心理空洞出现;
◆ 第五,出现消沉、颓废、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 第六,出现暴躁、报复、易激动、寻求刺激等现象。
王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一名张姓男孩,学习成绩优良,却在与同学相处中常常出口伤人,动辄打人。
他多次学着影片中的武打动作伤及别人。
当问及他做这类事时是如何想的,这位男孩的回答却是轻描淡写:
“和同学并没矛盾,就是想发泄。”
03
“14岁”是最好塑造期
尽管1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如此或那样的问题,但教育专家冉乃彦在同意记者采访时强调说:
“14岁是危险青春叛逆期,更是最好塑造期。”
作家柳青说:
生活的道路虽然漫长,但重点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冉乃彦觉得,对孩子来讲,14岁左右的年龄就是如此的重点期,父母要抓好孩子的这段重点期。
为了说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点性,他举了几个成功名人的故事:
◆ 桥梁专家茅以升14岁看到桥梁垮塌压死人后立志要修建最结实的桥;
◆ 14岁的爱因斯坦和两个同伴谈论世界新闻、科学收获,后来他们三个全部成为科学家。
冉乃彦强调说:
“14岁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经验、年龄独立不起来,也就导致了家庭教育最困难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父母必须要下足功夫,把问题妥善解决,让孩子顺利进步。”
04
父母如何做
那样,作为父母,大家能给孩子什么引导和支持呢?
对于这一年龄孩子的家庭教育来讲,父母最难处置的问题,就是“不听话”、“不听劝”,不少父母由于孩子的不听话,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重压。
他们主要有如下四种表现:
◆ 不少父母会觉得这个不听话的孩子是这辈子用来折磨我们的,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
◆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自己感到没有办法,完全失去了对孩子的操控能力;
◆ 孩子已经让父母疲惫不堪,陷于绝望,同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热情;
◆ 不少父母感觉到非常自卑,责怪自己教育孩子的无能和失败。
既然这四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玩的不听话问题时,到底需要注意些什么?
√ 无条件接纳孩子、爱孩子
有时候孩子不是故意和父母对着干,而是因为成长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缘由还有环境中的影响;
所以父母知道了这类成因后,第一要做的就是接纳和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
还要了解,青春叛逆期只不过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短暂的一个时期,它非常快就会过去。
所以父母能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孩子,帮助孩子们把这个时期尽快度过去,将来你的孩子才会更爱你,更尊敬你。
√ 父母要认知自我,改变自我
在这一点上,期望父母可以看重起来。
由于不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不知道;
甚至自己并不成熟,遇事并不可以理性客观的去解决问题;
甚至有些父母自己也极端情绪化,没等孩子发脾气,自己就先发火了。
那样父母这种不理智的情绪状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是使青少年叛逆的导火索。
由于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态,所以期望父母能改变自己,把控好我们的情绪状况,如此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 伴随是最好的爱
在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一个心理特征,就是他们常常是处在混乱和矛盾的心理状况之中。
虽然他们感觉自己长大了,想像一个成人一样去处置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由于他们缺少有关的经验,所以有时候他们是失败的。
那这种失败再结合典型的混乱矛盾心理,让孩子此时的心理状况很痛苦;
假如父母此刻能携带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伴随着孩子,孩子会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这种温暖会让孩子的不听话降低不少,所以父母可以尝试一下。
√ 爸爸妈妈应留下一点我们的时间
爸爸妈妈关爱孩子,但不可以成为孩子的保姆,上下学接送,孩子看书,自己陪读,所有围着孩子转,让孩子产生依靠性。
爸爸妈妈应该主动地探寻一点时间和空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
这不是不管孩子,只不过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
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要舍弃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
借助这点空闲,夫妻间多交流与交流,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要紧。
另外,爸爸妈妈需要这点空闲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离得远远的繁琐的家务和工作,调整一下我们的心情,轻松一下紧张的神经。
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要为我们的一点点错误懊悔不已。
相信自己是一位好爸爸妈妈。
擅长工作,擅长休息,才能更擅长教养孩子。